Monday, June 29, 2009

『新视线』重塑雕像的权利

『新视线』重塑雕像的权利 2003年4月9日,全世界各国电视台聚焦巴格达,美军用坦克拉倒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雕像。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政权的 结束,也是一种对占领区民众强烈的心理震慑。电影《南京!南京!》在开场不久也出现了相似度极高的一幕,时间回到1937年,地点换成了南京,而被拉倒的 是孙中山的雕像。是历史的惊人相似?还是戏剧的演绎?

史学家们的论证否定了这段情节的真实性。1937年南京只有一尊孙中山雕像,它未曾遭受过此般劫难,而且它竟然是日本制造。在这背后有一段鲜少被人提及的 历史。据记载,南京曾先后安放过两尊孙中山铜像,一尊为1925年日本友人捐赠,另一尊则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戴广文在1996年制作完成的。为了方便区 分,我们暂且将1925年的那尊称为铜像A,后一尊称为铜像B。

『新视线』重塑雕像的权利 铜像A由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出资铸造,他是孙中山多年好友,并一直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梅屋庄吉不惜变卖家产铸造了这尊铜像 以寄托哀思,并于1929年3月亲自送至南京。铜像由日本著名的“筱原金作工场”计划,雕塑家牧田祥哉制作,共铸造了四尊。南京这尊在1929年至 1942年间被安放在黄埔路国民党中央陆军学校内,其余三尊分别安放于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1942年至1985年,由于种种原 因,铜像A先后被转移了四次,从新街口广场到中山陵。1985年至今,安放在中山陵藏经楼前的石阶上供民众瞻仰。

铜像A高约2.9米,以孙先生演讲“三民主义”的姿态为原型,身穿大衣,右手向前伸展,作演讲状。其神态、高度皆不同于1996年的那一尊铜像B。

如果你是位细心的观众,可能早就发现了电影《南京!南京!》中“穿帮”的雕像造型——身着西装大衣、马甲领带,右手执手杖,这和雕塑家戴广文制作的铜像B 的形象几乎一致。然而这尊高5.75米的孙中山铜像,是在1996年才竖立在南京新街口广场上的,怎会跨越59年出现在1937年呢?而今因为地铁施工的 缘故,铜像至今被存放在浦口老山,未经批准市民不能随意瞻仰参观。

其实所谓重述雕像的权利,不过是借由电影来说说铜像背后真实的故事。时至今日,南京人民还在呼吁,希望将孙中山铜像迁回城内。关于迁回哪一尊,安放在何处的讨论仍在继续。

『新视线』 撰文 Danniel 特别感谢: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先生在部分史实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新视线』重塑雕像的权利

『关注』“苏珊大妈神话”的深度剖析

『关注』“苏珊大妈神话”的深度剖析 来自苏格兰的一名乡村大妈苏珊,在英国ITV电视台的《英国达人》第一轮比赛中亮相。这位年龄有点大、长相有点糟、打扮有点老土的选手一亮开歌喉,所有人 的眼睛都瞪大了。为什么她的比赛视频点击率能十倍于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为什么她几乎让英国赌博公司的庄家损失数百万英镑?实际上,她俨如金融风暴之下大众 娱乐文化的一个超级标本,残忍地剖开,那将是什么?

苏珊·波伊尔(Susan Boyle)红了。在短短的7天内,她第一轮比赛的视频在YouTube上点击率就达到3000万次,留言有16万条;她不知道,好莱坞明星黛米·摩尔加 入了她的“粉丝”阵营,将主演根据她生平改编的电影;她也不知道索尼唱片公司将给她送上一纸唱片合约,她的收入将高达八百多万英镑。然而,苏珊最终得到的 却是亚军,处在精神崩溃边缘的她住进了医院,布朗首相打来了慰问电话,奥巴马第二次发出了到白宫表演的邀请……于是,谁都想知道这个“反潮流神话”究竟是 什么。

选秀标准颠覆者

『关注』“苏珊大妈神话”的深度剖析 当今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充斥着外形包装,即使一个人拥有不凡的实力,但若想成名,还是少不了一番包装才可以“推出市场”。很多人看到其貌不扬的苏珊,都先 入为主地认为她的唱功大概与鸭子的“嘎嘎叫”差不多,而正是观众这样低的期望值和苏珊所展示的高超的演唱水平,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可以 说,苏珊毫无矫饰的艺术力量重新定义了这一衡量标准,她蹿红的最直观原因就是由于她挑战了人们“以貌取人”的思想观念。

苏珊是难产儿,出生时由于缺氧,导致后来学习困难,加上其貌不扬,同学常嘲笑她为“没脑子的苏珊”。上世纪90年代,苏珊还曾经参加过数次电视选秀比赛 《My Kind of People》,但都没有通过试镜的一关。虽然屡战屡败,但她并没有因为世人对其样貌的嘲笑而改变自己。这一回,苏珊在《英国达人》彻底征服了观众、征服 了评委,还让素以眼光挑剔的著名评委西蒙·克威尔(Simon Cowell)刮目相看,媒体称她为“让西蒙·克威尔闭嘴的英雄”。

从《My Kind of People》到《英国达人》,苏珊其人并没有改变,结果却大相径庭。不得不承认,观众的接受程度也大大地改变了。这与近年来英国真人秀、选秀节目层出不 无无关联。以往公众热衷于看明星,现在却看厌了美女俊男,这也就为苏珊登上大雅之堂做了有效的大众心理铺垫。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能见到主人公因为受到嘲弄或羞辱,但最后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但在真人秀的电视节目中,这样的主题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得以开 创出一个如此具有震撼力和持续力的效果。就是这样一位不懂得打扮、不懂得矫情的淳朴“大妈”占据着俊男靓女的舞台,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

大众梦想代言人

苏珊曾就读过爱丁堡表演学院,还参加过爱丁堡文化节Edinburgh Fringe的演出,但是大多数时间,她对歌唱的热爱仅仅局限于在家乡教堂的唱诗班唱歌、在村子里酒吧的卡拉OK一展歌喉。1999年,苏珊用尽几乎所有 的积蓄,找了一家专业的录音公司为自己灌制了一张试音专辑,并将这张专辑送到各唱片公司、电台选秀比赛和电视台,希望获得伯乐的垂青,但是始终无果。

『关注』“苏珊大妈神话”的深度剖析 曾有人鼓励苏珊参加《X Factor》的选秀,但苏珊认为《X Factor》过于注重外表。2007年《英国达人》第一次开播,同样是其貌不扬的36岁手机推销员保罗·帕特斯(Paul Potts)一举成名,这极大地激励了苏珊。她的母亲总是鼓励她应该去试一试,并相信她有实力能够夺得冠军。去年,苏珊的母亲离开了人世,这促使苏珊在8 月的时候毅然报名参加今年的《英国达人》,而她在比赛中的演唱是她母亲去世以来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开歌喉。她无视扑面而来的鄙夷、嘲笑和怀疑,引吭高歌 《我曾有梦》,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和眼泪,也终于实现了母亲的心愿。苏珊表示:“在《英国达人》之前,我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但母亲曾对我说,如果你不断 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你终究是会成功的。”

苏珊之所以能在公众心目中引起如此的共鸣,是因为也是普通人、是有瑕疵的、也有感情脆弱的一面。苏珊曾经屡受打击,但她仍然对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她所演 唱的《我曾有梦》里的句句歌词无一不是她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很多人被苏珊打动,其实是被梦想的力量再一次触动了心灵。苏珊的偶像音乐剧演唱演员伊莲·佩 吉在观看了她的比赛之后,动情地称赞她是“所有追求自己梦想的人的榜样”,并表示希望和她同台演唱。

媒体炒作的新产品

《英国达人》这个电视制作组非常充分地利用了最简单但又最奏效的戏剧原则,在苏珊大妈身上制造出一系列的感觉冲突和情感落差,淋漓尽致地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实属一次完美真人秀设计。

首先,他们在苏珊大妈的标签上,写上了“从小反应迟钝、没有工作、没结过婚、甚至没接过吻、现在高龄47岁”等悲情身世,再配合上其貌不扬甚至是水桶腰的 雷人造型,使得普通观众一下子便从苏珊这个人物上获得很大的心理优势。然后,当所有人的欣赏期待放置最低之时,却让苏珊大妈唱出了最专业、最经典的歌剧片 断,制造出了剧烈的视听感觉冲突,也使观众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中心满意足、感动流涕了。

而在英国这样一个岛国,媒体素来有一哄而上地炒作的传统,更以善于挖掘“边角料”著称。很多人应该还对数月前真人秀节目《Big Brother》中成名的杰德·古迪身患癌症最后在媒体的聚光灯下离开人世的情形记忆犹新。苏珊的出现,让英国媒体有了新的目标,不管大报小报、传统媒体 还是新媒体,聚光灯都不约而同地打到了苏珊的身上。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都以短、平、快为特征,而众多关于苏珊的视频都不长,但却富于戏剧性的感情变化,因此十分“对口”。这一切都让苏珊不仅 红遍英国,还声名远扬至世界各个角落。据统计,该视频的点击率迅速超过1亿次(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视频点击率仅有1800多万),也远远超过《英国达人》节 目本身的收视率。

不夸张地说,媒体“既可载舟,亦可覆舟”。《英国达人》刚刚落下帷幕,就传来了苏珊因为不堪精神压力的重负而需要入院治疗的消息。媒体的兴趣似乎顿时从苏 珊所创造的神话转移到了她的星途是否会就此终结的讨论上。是像“前辈”保罗·帕特斯那样只能红一个夏天,还是像莱昂娜·刘易斯那样红过大西洋?苏珊大妈的 人气能维持多久?谁都难有答案了。

『周末画报』撰文 邱爽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关注』“苏珊大妈神话”的深度剖析



相关日志
『新视线』重塑雕像的权利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关注』美国幼儿园的“战争”

『阅读』态度决定影响力

『阅读』态度决定影响力 我们生活在充满社会影响的世界里:要求你做某种事情的人,强迫你做某种事情的因素,要你买东西的广告,告诉你到哪儿去和什么时候去的标志。简单来说,你的 存在本身就是社会影响的产物。因此,那些知道如何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更能够从社会中受益——成功的交流者往往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聪明的广 告往往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正是这样一本阐述关于社会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是津巴多教授继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之后的又一睿智与深邃之作。本书系统 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你是如何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本书包括了社 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

信息的来源很多,以至于我们很难清楚地分辨哪些是有益而哪些有害。有些是很容易识别的,例如明目张胆的商品广告。但有些却以其它面目出现,如隐性广告,像 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商品镜头、公众人物们身上的服饰等等。而更难分辨的是官方的新闻、似是而非的科学报告等等。这些信息对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都是非 常大的。尽管我们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来分辨所有信息的真伪,但如果能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以便可以理智看待这些信息对我们的影响,那么这将是非常有益的。 这本《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就是讲解这方面内容的入门书,相信对于读过的人来说都会有很大帮助。

有趣的是,在这本《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还提到一些对抗影响的方法,例如鼓励坚持立场,掌握(知识)常识,练习反驳以及预先警告等等。虽然这些方法对每个人的效果不同,但了解后多少都会有些帮助。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美]菲利普·津巴多 迈克尔·利佩 著

『周末画报』撰文 邵忠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阅读』态度决定影响力

Thursday, June 25, 2009

『设计』Blue House:面向蔚蓝

『设计』Blue House:面向蔚蓝 加拿大魁北克东部的马格达伦群岛(Magdalen),五颜六色的农舍拼出一幅美妙的建筑版图,静静的海湾抚慰着城市人疲惫的心。两个厌倦了城市生活的蒙 特利尔人在这里建起一座别墅,面向大海,继续生活。当Yves Bériault和Diane Decoste决定修建他们自己的家时,他们想要的是一处“既秉承当地传统,又融合现代风格”的居所。

乘坐小型飞机从蒙特利尔一路颠簸,降落在常年大风、树木植被稀少的Havre-Aux-Maisons,马格达伦群岛的六个附属岛之一。圣劳伦斯海湾延绵 不绝的沙丘和红色细石铺满脚下,这个小岛成了魁北克人的夏日度假胜地。马格达伦群岛上的房屋没有沉闷的色泽,而是披上了“不规矩”的洋红、淡黄甚至是黑色 的外衣,形成独特醒目的风格。这些出挑的彩色房子是出于渔民靠海为生的需要,渔民将房屋刷成和渔船一样的颜色,出海时,他们的家就成了岸上的参照物。

Yves和Diane拥有的1690平方英尺的别墅被粉刷成夺目的蓝色,演绎出新的海岛式明艳色彩。Yves说:“我们想要一所充满活力的房子,一所壮观 的但不粗糙的房子。起先我更加倾向保守的红色或黄色。”最终,女主人Diane和蒙特利尔YH2设计室的建筑师Marie-Claude Hamelin一同选择了蓝色,这是天空的颜色,也是海的颜色,是Hamelin口中的“孩子的粉笔涂鸦”。岛上的建筑保有一份纯真天然,蓝色召唤起那份 纯稚的能量。

『设计』Blue House:面向蔚蓝 这栋房子始建于1915年,最初是一间校舍。当Yves夫妇买下它的时候,它有着黄色的外墙、金属包层,和岛上的建筑格格不入。“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的原始 结构有多么好,直到我们开始翻新。”Hamelin说。凿开隔断的“假天花板”,高挑的拱形顶部空间显山露水,建筑师欣喜地将其保留。建筑师设法保留了原 木内部,从而整体不需要多大改动,只需要粉饰一新。Yves夫妇于是拥有了一间开放式起居室及厨房、一间小巧的阁楼办公室和层高35英尺的华丽拱顶。

Hamelin和YH2的伙伴Loukas Yiacouvakis从海边度假木屋获得启发,设计出舒适的内部空间而不是传统的冰窖。 他们扩充了储藏室的面积,改造为一间主卧室,下层附带有卫生间。卫生间内有一个大浴缸,一侧宽阔的区域随意丢放着书籍杂志。玻璃滑动门通向二楼,透过玻璃 可以欣赏到不远处的小山坡上,芳草萋萋,溪涧蜿蜒而下,一艘艘渔船取道于此入海。

这处私密空间通过一条走廊与主屋相连——橙色的走廊好似一节脱轨的车厢,斜躺在两间建筑之间。走廊两头的大门保留了彼此间的独立性。走廊采用原色的雪松 木,不单是为了和蓝色的小屋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利用全天然材质的环保理念。“我们希望主人来到这儿时,就好像是来到海边的度假小屋。”设计师如是说。

最大的创意当数地下室。主人将原本逼仄下沉的区域重新规划为一套带有两间小卧室和中等大小厅堂的客房,甚至还有一个迷你厨房,装点以简单小巧的宜家家居。 男主人最得意的设计当数客厅中一块大黑板,保留了这所前学堂的风味。“一旦你融入了这座岛,”Ives说,“你就不会去挑一本家居杂志然后照着拷贝。而是 会沉下心来感受周围的风土人情,尊重并热爱它应有的样子。”

『新视线』 编辑 钱小璐、王灵 编译 泽兰 摄影 Matthew Monteith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设计』Blue House:面向蔚蓝



『设计』Blue House:面向蔚蓝

『时尚』公文包秘事

『时尚』公文包秘事 电影《革命之路》里有一段场景,着装相似的男士们人手一只公文包齐刷刷地走出火车站,进入办公大楼。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也是世界男装走向的定 格。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邮差包(Message Bag)和挎包(Tote Bag)成为年轻人的宠儿,又有多少人会特意选择一只分量十足的公文包?

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帮助人回忆,导演与道具师们精挑细选的某样物件总能在人的脑海里激起一片浪花,比如《行动目标希特勒》中Tom Cruise用来放炸弹的公文包, 肌理纹路的皮革,厚重的质感……瞬间,画面无限扩张;《美丽心灵》中Russell Crowe饰演的数学家抱着公文包,若有所思近乎抓狂的漫步;《楚门的世界》中身为保险经纪人,拿着公文包左顾右盼的Jim Carrey;《魔鬼代言人》中初来乍到纽约,自信满满地提着公文包的小律师Keanu Reeves;还有《断头谷》中用来装Johnny Depp无数诡异小发明的公文皮包。悉数下来,不禁发现,电影中的那些公文包在做道具的同时,还起着一些微妙的作用,即装载着一些秘密、故事、见不得人、 只能埋葬于深处的东西。这时候,猛抽回现实之中,发现手里少了一样东西。

『时尚』公文包秘事 公文包在英文中为“briefcase”,顾名思义,简小的箱子。相传最早为律师所用,里面装着陈述案件的文件,因此还有“briefing”的意思。如 果追溯历史,皮包的雏形见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人们为了保证纸张的平整,用铁片做成夹页,但分量过重不便携带,马鞍工匠突发奇想,取马鞍之皮革替代(这 也是皮革精装书的由来)。到了19世纪,这种由布袋及铁皮书夹演变而来的皮质公文包已经广泛流行,翻阅1860年描绘的林肯立宪的历史手绘图稿,男士们手 中的拎包,竟有鳄鱼皮革,蛙口包式样,与现在一些摩登的女士包袋相比,丝毫不逊色。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1920年,随着法国时装产业以及意大利皮革工业的发展,属于当代的公文包孕 育而生,它的设计非常具有功能性,分为三层,一层用来放置文件纸张,一层用来放置替换的衬衫,最后一层放置食物,实际上就是缩小版的行李箱,因此偶尔能看 到有些人的公文包里还插了一根法棍面包。二战期间,德国军官们的公文包与他们的服装一样挺括。同时期的欧洲校园,学生们的书包多为手提式公文包款式。20 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男士们出门工作养家糊口,就是文中开头提到的《革命之路》的场景。

公文包按 照容量一般分为三种:单层、双层及三层。其分量也逐一递增。外观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选用的皮革材质,一般小牛皮的较为柔软,线条刚劲的公文包则多数选用成 年牛皮,矜贵的则选用鳄鱼皮,但随着环保概念深入人心,品牌的皮革主要购买于人工饲养的工厂。在细节方面,皮革拼接处作为主要装饰,锁扣的款式繁多,但打 开方式基本一致。

公文包须知:

·请穿着正装来拎公文包,如风衣、西服套装和皮鞋,忌与休闲装搭配;

·为了保持公文包的廓形,过季存放时要往里塞入纸团或棉布,起到“撑”的效果;

·公文包材质取自动物皮毛,含蛋白质,存放时最好套一个包袋与其他皮革产品隔开,以免发生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

·切勿把公文包放入塑料袋内,这样皮革就无法“呼吸”,如同优质的西服面料,它们需要“休息”;

·置放于阴凉通风处,禁止暴晒;

·公文包从来就不是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优质皮革的公文包自身有很大重量,所以请谨慎使用;

·如今多数公文包的皮革具有防水功能,放置大把钞票十分安全;

『新视线』撰文 小威 静物摄影 王华 资料整理 Marcia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时尚』公文包秘事



Monday, June 22, 2009

『良品周刊』第十二期:阿娇访谈,日本爱情酒店,美国的中国梦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鲜果QQ阅读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或在饭否关注我们


『Interview·访谈』
『良品周刊』第十二期:阿娇访谈,日本爱情酒店,美国的中国梦钟欣桐:我已做足心理准备 “我试过从最高跌进谷底,由很多人喜欢,到很多人不喜欢。那是自己的错误,但并不可怜,不是惨。”

Wentworth Miller:我只会当演员 “我想要让人认识的是真正的我,如果每个人都要被归类进箱子里,我想我的箱子能由我自己来造,这样才更有意思。”

『文化·阅读』
在美国摄影师眼中,日本的爱情酒店又呈现出怎样的风情呢?这个欲望场所除了便捷之外,又究竟暗含了什么意味?不妨通过西方人的镜头,感知日本爱情酒店的极致

美国梦对很多人来说是最鼓舞人心的奋斗样本,殊不知其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也充满着梦想。梦想是个独特的东西,似乎仿制品永远比原产品先进,而两个大国之间的轮回互动远比想象中复杂。

这是一个人品=RP=“命运”的年代。如果生活工作不顺,那一定是“人品不够”。《人品》这本书实际讲述的是平凡人的故事,从中折射出伟大的内涵。钱不够就要积累到够为止,人品也一样。

『时尚·Fashion』
『良品周刊』第十二期:阿娇访谈,日本爱情酒店,美国的中国梦热度关注:马爹利《时尚心途》互动式online电影再次登场,,未成年人切勿入内,^_^

1953年一个偶然的电话成全了纪梵希与赫本数十年的合作,他们的友情甚至比她任何一任丈夫还来得长久,而赫本与纪梵希的多年合作,也让她与优雅、高贵划上等号。尽管伊人已离开我们许多年,但赫本的风尚之谜依旧令我们着迷。

『影像·艺术』
“与父亲相伴的日子”是Phillip Toledano为父亲拍摄的一套写真散文集,记录了父亲的生活点滴,彼此紧密的关系让简单平凡的生活影像变得意味深长,在父亲节之际,这些照片想必会让我们感悟到更深厚的血脉情感。

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透纳在18世纪末将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使在今日,他所描绘的壮丽风景依旧令人震慑而惊叹。这次透纳珍品的北京行也绝对堪称今年的文化盛事之一。

『建筑·设计』
『良品周刊』第十二期:阿娇访谈,日本爱情酒店,美国的中国梦想飞的豪华酒店一架由波音747客机改装而成 ,带有25个房间的酒店前不久刚刚问世,这可是世界上第一家飞行酒店,由苏制“米12”直升飞机改造而成。你是不是对即将开启的旅程怦然心动了?

斯维加斯的波普式解读 这是个永远无法复制的城市,不管你是竖起大拇指还是中指,也无法改变这个城市的戏剧化的魅力,这个将通俗商业文化变得冠冕堂皇的地方,使西方世界纷纷投入“视觉至上”的浪潮中。

『媒体·关注』
Portfolio的短暂一生 为了筹备高端商业《Portfolio》,康泰纳仕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花掉超过1亿美元。然而这些努力都无法跟上经济危机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巨大破坏力,以至于让杂志的梦想在短短的两年内便灰飞烟

新西兰航空公司通过身体另类广告,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全球媒体的瞩目,而愈来愈多的公司开始利用其进行免费营销。其实在身体上做广告也算是传统营销手法的回归,并借助互联网重新焕发生机。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良品周刊』第十二期:阿娇访谈,日本爱情酒店,美国的中国梦



相关日志
『良品周刊』第十一期:陆川访谈,建筑的本质,后《老友记》时代
『良品周刊』第十期:许巍访谈,加勒比海书房,复古风回潮
『良品周刊』第九期:叶锦添访谈,品樱花意境,奥普拉现象
『良品周刊』第八期:独立电影热,幻想太空城,人类进化论

『文化』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完工的圣殿

『文化』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完工的圣殿 4月底,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brary)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位于巴黎的总部发布,来自19个国家的26个合作伙伴参与了这一宏大的计划。这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为全人类构筑的数字 化世界,但与实体的图书馆所不同的是,这是在建造人类的知识圣殿,而且永远无法完工。

我的名字是方丹·休斯,我的祖父属于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他活到了115岁,我现在是101岁……录音中的坚定、浑厚的南方口音开始讲述家族故事。这是 1949年6月11日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方丹在接受采访。他是美国内战结束后获得自由的400万奴隶之一,有关几千人的故事通过口耳相传、日记、信 函、记录或采访笔录的方式流传给了后代。如今,这一切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展现在我们面前,不论你身在纽约还是上海……

在这一网站上,除了20世纪,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公元前的洞穴岩画;不只美国历史,我们可以选择世界各国的历史瑰宝。世界数字图书馆用7种语言从公元前8000年开始娓娓讲述人类的历史,唤醒着每个人的记忆。

世界性平台的诞生

『文化』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完工的圣殿 于2005年底第一次提出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议案的詹姆斯·比林顿博士此时颇为自豪,在互联网时代,全球资源共享的确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人 们变得更加近距离,对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支持。”比林顿凭借着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网站的经验,从想法的出现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国际图书馆联盟协会(IFLA)的合作,到融资,都得心应手。

“这是在建造人类的知识圣殿,而且永远无法完工。”硅谷技术专家Paul Saffo接着说,“但是,即便失败了,这也是很棒的尝试,因为会启发其他更多的尝试。从技术上而言,并没有太多挑战,我真正关心的是,实现这个项目的决 心。这一切会发生吗?”网站开通前的这般疑虑已经被欢呼所替代,图书馆的世界地图上的链接正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瑰宝。

共享而非竞争

如果说,之前的资源共享网站联结的是几个国家,那么世界数字图书馆联结的是全世界。正如比林顿所说,“WDL提供的是超越独立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知识和文化 价值观。”世界数字图书馆的长处在于对过去人类历史中珍贵遗产的数字化,并不是对大众书籍的扫描,而是那些稀缺文化资源。他强调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各国 各地区的机械集合。作为历史学家,我知道世界历史并不是各个独立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总合,而是跨越流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互相影响的文化之间的故事。它要回 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共享着文明,但也彼此拥有不同的特点。”

其实,自从互联网出现后,尤其是在过去的15年中,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都实施了一系列的数字化项目,旨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数字资源。如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图书馆库和档案库有2.2万多个链接。同时,地区性的项目也在发展,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法国国家图书馆的Europeana,拉美和 伊比利亚的El Dor ado数字图书馆,以及亚洲和中东的一些图书馆项目。但是,它们都限于本国,虽然有区域间的合作,远没有联合国平台带来的世界级网络开放和广泛。比林顿强 调说,世界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不是与其他的资源共享网站竞争,而是支持并协助彼此,起到综合和补充的作用。

跨越数字和心灵鸿沟

『文化』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完工的圣殿 关于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加入此项目,比林顿坦言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当然,这样的帮助,如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数字化装备并训练相应人员,正 是世界图书馆赖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不是什么发展商,我想说的是WDL是宏大的目标,野心很大的构思,这需要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发 达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不是出于慈善,而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合作和世界数字图书馆的未来。”

其实,数字鸿沟仅仅是比林顿等人尝试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世界数字图书馆真正的意义在于慢慢消除文化隔阂。“我们希望这个网站能让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这将会提升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主管范·奥德纳说道。

对此,亚历山卓图书馆总馆长梭哈尔·瓦斯托博士称世界数字图书馆将会是一个达成文化和睦的有效的新方法。“现今存在于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以及阿拉伯世界 之间的矛盾有如此之多都是因为误解,”她说道,“这个项目将会展示我们的根源、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文学。能够以此与世界进行交流将会孕育更多对话的机 会,并让我们将阿拉伯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世界数字图使馆具有无限潜力,它所展现的所有资源都会启发人们去更加尊重他国历史、文化,这也是批判性思想建立的过程。”

『周末画报』 撰文 桂颖 李宇宏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文化』数字图书馆:永远无法完工的圣殿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 美国人Frank Warren和平常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一早起来头一件事是把吐司放进烤箱,然后牵着Shady出去散步,回来的路上顺便打开自家信箱取出当天的《纽约时 报》,当然,他的小奇迹就在这里,躺在信箱里的还有几百张从不同地方寄来的、手绘的明信片。接下来的生活就是坐在早餐桌前一张张阅读这些写着秘密的小卡 片,四年了,“我从来没有感到厌倦,天哪,每次读完最后一张都是最痛心的时刻!”

2004年11月,Frank Warren将3000张明信片分发到了画廊和公共图书馆中,卡片写道:“邀请你匿名参加这个群体艺术计划。把你的一个秘密写到卡片上,可以是懊悔、恐 惧、背叛、欲望、忏悔,或者儿时受到的侮辱……什么都可以,只要是真的,没有跟别人说起过。请简洁、好懂、有创意。”

人们的坦诚和创造力超出了他的想象,当年年末,Warren就将这些“视觉俳句”搬进了华盛顿的一家画廊。更多的人在得知这一计划后开始给Warren写信,用4×6英寸的卡片涂画秘密。2005年1月,Warren开通了PostSecret网站,挑选有趣的卡片与人们共享。如今PostSecret每周日发布十张在过去的一周内抵达Warren家信箱的明信片。在四年多时间里Warren已经收到了超过30万个秘密。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 “我们都想把生活中费解的、痛苦的部分隐藏起来,我觉得很正常,但这样做就意味着它们将永远挥之不去。”Warren收到过一些最阴暗的秘密:“他为我三 年前做的事进了监狱,而且还要在那里待上九年”“我没有杀过人,但曾帮人隐瞒证据”。而大多数的秘密还是关于个人情感、生活问题:“我的妻子离开我时就发 了条短信”“室友不在的时候,我就翻看他们的照相机,把我不好看的照片都删掉”“我不喜欢篮球,但每场比赛都看,因为我知道在某个地方,你也在看。”如果 说PostSecret透露了什么秘密,那就是:许多人都以为那是一个人的秘密,但环顾四周,每个人的痛楚都有着相似的模型。

Warren拒绝在这个拥有100万周访问量的网站上投放广告,相反,网站上经常出现为自杀干预和心理治疗机构捐款的链接。2008年, PostSecret为美国自杀干预热线筹款50万美元。美国广播公司把Warren称为“最受信赖的美国人”,而Warren将之归结为网站的运行模 式:“PostSecret的核心精神就是它不是建立在任何意识形态之下:政治、宗教……”而它的主人也有心将个人特征隐去,它只是一个吸纳秘密的容器, 不带偏见地收集、处理着来自各个终端的强烈信息。

这些秘密被编集成书,迄今已出版四辑。可以被称作PostSecret丛书现象的是,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往往会在书页里发现别人偷偷塞进去的明信片。而Warren则说,每本书里都有一张卡片是他自己的。

『新视线』对话Frank Warren

Q:你怎么描述PostSecret计划之前的Frank Warren?
A:我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训练。20年来,我一直在经营一个小企业。是这个计划找到我,来到我的头脑中,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觉得我是一个“意外的艺术家”。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Q:你可以粗略描述一下写信来的人的年龄分布吗?
A:我收到来自各个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明信片。也许因为www.postsecret.com的流行,年轻人更多一些。

Q:人们都用什么材料制作卡片?
A:我收到过一个写在压扁的星巴克咖啡杯上的秘密:我给对我粗鲁的客人倒的都是无咖啡因咖啡。

Q:是不是有人会把明信片装在信封里,防止被邮递员看到?
A:确实有,有时候封口太严,我得费好些劲才能打开。

Q:可以告诉我们五个你记忆最深刻的秘密吗?
A:“9·11之前认识我的每一个人都以为我死了。”“你骂我是白痴,所以我把你的行李送到了别的地方。”“孩子不是我的,但我还会爱她。”“还给图书馆的书里都写着我的诗。”“这是我一直没用的自杀留言,现在不需要了,你拿着吧。”

Q:这是个可能会牵涉到敏感问题的计划,你设定什么道德标准吗?
A:虽然已有超过2.5亿人次访问PostSecret网站,我从未靠广告赚取一分钱。有那么多人信任我,告诉我秘密,我感到很荣幸。我将会继续。

Q:PostSecret计划开始将近五年了,它如何改变了你的生活和观点?
A:这个计划帮助我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让我们痛苦的秘密。如果我们能感受到跟人分享所带来的温暖,也许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和平。

Q:把私人的秘密放在网上、画廊、书页中,让它们被人谈论,这似乎本身就是一件观念艺术作品。
A:是的。我想PostSecret是一件由普通人完成的“群体艺术”,而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就是艺术家。

Q:在你的网站上,我看到了法文版和德文版的PostSecret。它们是怎么运行的?
A:其他语种的PostSecret是由抱有同样理想的人来管理的。有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个中文版的PostSecret。

『新视线』策划 peng & Chen 撰文 Ian Falland 图片提供 Frank Warren 编辑 骆骆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新视线』PostSecret:恐惧、背叛、忏悔的秘密

『艺术』Joseph Beuys:流动的雕塑

『艺术』Joseph Beuys:流动的雕塑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热闹非凡的当代艺术圈里,Joseph Beuys(约瑟夫·波依斯)是唯一可以和安迪·沃霍尔分庭抗礼的那种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偶像级人物。当然他们是如此的不同,“一切都是漂亮的”是安迪这位 神化消费世界及其俗套的人的哲学,“国家和金钱是万恶之首”则显明了波依斯是位严肃无情的道德主义者。

波依斯出生于德国克雷弗,他从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不安定因子,中学毕业考前一年,他悄然离开学校,跟着一个马戏团巡回演出,他做过小工、海报发送员和饲养 员。他的父母都绝望了,认为这个不肖子必将吞食离经叛道的恶果。随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这场因果报应暂搁一边。波依斯被迫追随希特勒,成为了一名空 军。波依斯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士兵,但相反他在作战时异常勇猛,他把当兵和战争理解为必须忍受的命运。波依斯能够幸存简直是个奇迹,在1943年的 冬天他驾驶的飞机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空被击落,他瘫落在深雪中,颅骨骨折,肋骨、腿、手臂都断了,头发烧焦至发根。碰巧路过的一群鞑靼人救了他的命,在八天 八夜里他们无私地照料这个昏迷不醒的家伙,在他的伤口上涂抹动物脂肪,用毛毡裹住他的身体,给他喂食牛奶、凝乳、奶酪等食品。这也是波依斯在其后的艺术生 涯里,多次使用油脂和毛毡作为创作材料的情感渊源。

经历过战争和濒死,即便波依斯从不以此为意,但一定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日后创作烙上了凝重的气息。重回人间的波依斯放弃了成为单科专家的念头,他不能想 象自己是变形虫专家,想到这就反感。所以艺术对他具有或必须具有打破一切常规和贯穿各种学科的功能和责任。与此同时,波依斯也经历了他此生最为痛苦难熬的 消沉时期,原因不外乎经济拮据、作品不受重视,以及被女人甩掉等等。是朋友母亲一番类似心灵鸡汤般的劝导拯救了他,然而他也说“帮我们的有很多——不只是 人”。

『艺术』Joseph Beuys:流动的雕塑 挺过了重伤和抑郁,波依斯正式走进属于他的时代。他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兔子(死兔子是波依斯作品中常用的元素)、一个肢体残缺的科学怪人、一个祈求神灵附 身的萨满师,他是一个偏执的苛求他人的哲学家、一个擅用政治手腕的阴谋论者、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师,同时也是一个追求普世价值的自由斗士。他可以被看 做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物,并且把他独特的观点迅速影响、传递到了艺术学、社会学、哲学、医学、经济和政治各个领域。

波依斯的言论核心“社会雕塑”,其实是想创造一个理想国,每个人在各个领域发挥无限自由的创造性。他的“雕塑”不带有象征和歌咏,而是抽离开物种本初的原 始自然性。当然,这套理论何其费解,波依斯用“反画面”的行为和组装艺术作品作为其例证,比如可以用温度掌控的流动的雕塑体——油脂。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流 动着的雕塑,他可以拖着残破的身体在国际当代艺术展上连续演讲100天,与丛林狼一起生活,在污秽的沼泽里游泳,给人洗脚,清扫树林,给死兔子讲解图画, 还有,把手割破后再去包扎。

波依斯永远带着一顶毡帽,这其实是因为他头发稀少,并且头骨受过创伤。他极少脱帽,除非是参加朋友的葬礼,这时他还会换下惯常的一身行头——渔夫背心和牛 仔裤,改为一套灰色毡布西服。波依斯也喜欢过一定程度的奢华生活,他有时开凯迪拉克,有时开林肯,他喜欢王公贵族的派头,甚至自己谈起雕塑家的骄傲,但接 着就会高高兴兴和他妻子一起,用水晶杯喝管子里的自来水。他的妻子爱玛说,波依斯一生都是死的。活似乎只在他的艺术创作里。

『艺术』Joseph Beuys:流动的雕塑 《王宫》(Regale)是波依斯最后一个组装艺术作品,人们为其开幕组织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作品里,他把曾经在作品中出现过的元素复 制,把他人生各个阶段的一些物品也一并陈列。Regale意为“恰如国王的”, 波依斯说:“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姿态是庄严的,而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朴素渺小的,我相信,这两个因素应该包含在人的每个行为 中。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而不是大吵大嚷地表现出来的。”

而波依斯却以斗士的姿态在喧嚷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人生,在他走后,妻子爱玛守着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叠叠缺少头颅支撑的毡帽。她说,“在这栋房子里,一切都很轻。他的脚步,他的声音,都很轻。这里从来都不是一个现实世界。”

『新视线』 编辑 jojo 撰文 全一可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艺术』Joseph Beuys:流动的雕塑


Friday, June 19, 2009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很多人都知道,金刚是从帝国大厦上掉下来摔死的。很多人也许还不知道,安迪·沃霍尔的纪录片《帝国大厦》,就是镜头一动不动对着帝国大厦拍了8个多小时。 44年后,又有人对帝国大厦动起了脑筋。不过这次不是拍电影,而是“动手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发起的一项总额高达5亿美元的节能推 广计划,将在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办公楼进行测试,并最终形成一个可复制的节能模式。

克林顿的“帝国计划”

2008年秋天的一个午后,卡耐基大厦56层。克林顿刚刚开完和CCI(环保基金会Clinton Climate Initiative)的工作人员的会议。自从2006年8月成立至今,他名下的这个基金会一直致力于研究环境和气候变化。开了一上午的会议,他想稍微休 息一会。从他的办公室望去,纽约中央公园一览无余——秋天的纽约美得很别致,尤其是中央公园的枫叶,让人流连。“大都会博物馆前的枫叶红了。”他自言自语 地嘟囔了一句。这时候,电话铃响了。

打来电话的是纽约帝国大厦管 理公司总裁托尼·马尔金,也是克林顿相交多年的好友,两人有时会在高尔夫球场碰面。这次托尼特地来找克林顿,其实是是CCI的高级主管詹姆斯·拉塞尔的主 意,他直接向克林顿汇报一切基金会日常事务的进展。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马尔金的大学同窗。一切只为了一个原因:彻底改造纽约最著名的大厦—帝国大 厦,将它变成一栋环保节能、适应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帝国大厦”。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在马尔金见克林顿之前,其实他已经同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达成了一致。布隆伯格一直以来都期望纽约能成为全球环保城市的典范,而帝国大厦又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马尔金把自己和布隆伯格商量的结果告诉了克林顿,他的计划是:从2009年夏天开始进行为期四年的节能改造,并最终在2013年之前令 帝国大厦减少约四成能耗。

不出所料,马尔金的计划毫不费力就得到了克林顿的支持。当然,马尔金还希望能动用克林顿和CCI手上所拥有的一些资源,比如邀请规划公司进行详细的规划, 再比如利用克林顿基金会的影响力,在全球推广帝国大厦的改造计划。于是,全球著名的地产咨询公司Jones Lang LaSalle参与进来了,在科研界赫赫有名的落基山研究院(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也加入了。大家共同商讨这个前所未有,甚至会对全球各大城市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计划”。

如何降低能耗

克林顿认为,帝国大厦推 行的计划恰逢其时。“在这个困难的经济环境下,对于每一座城市中每一栋高楼的拥有者来说,开源节流显得尤为重要,”克林顿说,“我很荣幸我的基金会能够和 全世界40座城市进行合作。帝国大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让这座拥有近80年历史的大厦历久弥新。无论对于我们这个星球,还是对于我们目前低迷的经 济,这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雷蒙德·康塔拉罗是Jones Lang LaSalle地产咨询公司的全球董事,同时也是帝国大厦项目改造的负责人。在克林顿发表讲话时,他就在克林顿的身旁。雷蒙德告诉《周末画报》记者:“这 次改造,不仅仅在环保上有很高的价值,还能大幅节约开支。对于承租人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据多方调研之后的初步方案来看,这个“帝国计划”计划将会花费2000万美元,主要用于对于帝国大厦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系统(如取暖)进行翻修和改造。改造 完毕之后,整座大厦每年将节省开支440万美元,大约3年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更可降低总体能耗40%。帝国大厦的翻新过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如何通过改 造,真正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雷蒙德向记者主要介绍了八个要点:窗扇翻修、租户能源管理系统、通风系统升级、整幢大厦控制系统升级、制冷设备改造、空气更 换处理、租户照明及采光和插座升级、散热器隔热层改造。

帝国大厦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其精致的玻璃窗和窗框依然保持原样。雷蒙德称,在翻修过程中,他们不会对这些精美的窗子进行大的翻修,只是对它 们进行“加工”,并加上一种新材料制成的隔热板,这种隔热板不仅仅能增加亮度,减少白天用来照明的能源,而且还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所有窗户全部现场制 作,原有玻璃和窗框则继续使用,省却了新窗户运送环节,减少了运输污染。

参与项目的所有人,都对帝国大厦此次的创新方案寄予厚望。此次的“帝国计划”,一旦成功,就可以在全球进行推广,大大减少这些老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雷蒙德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考虑怎样让大城市中的高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因为目前全球40%的碳排放,其实就是来自这些城市高楼大厦。

雷蒙德也坦言,克林顿对于中国未来类似的改造也持乐观态度。“克林顿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有许多高楼大厦,而它们都可以仿效帝国大厦做‘绿色改造’,而且能够对中国的经济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过,在对此计划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也表示了担忧:“说到底,一切的改造都是人的行为。所有人都必须自觉地在脑海中有环保意识。比如我曾经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很多办公大楼敞开着大门,但中央空调是开着的。这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周末画报』 采访、撰文:记者 德克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关注』帝国大厦“动手术”

『Lohas』钟欣桐:我已做足心理准备

『Lohas』钟欣桐:我已做足心理准备 我们都有过失意的时候,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一些自己做成的错误,都可能会让人感到颓丧。活在都市的女人,我们都想以理智克服感性,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工 作,生活也不能停下来。去年一宗不愉快的事件,让钟欣桐(阿娇)沉寂了好一段时间,较早前她正式宣布复出。回来工作的阿娇,在心态上有什么大的转变?

『Lohas健康时尚』对话钟欣桐 (Lohas=L, Gillan=G)

L:这次复出的计划是怎样的?会不会说主攻想演戏或唱歌?
G: 其实也不算得上是什么“复出”的,只是休息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今年计划把工作多放在电影和广告上,现在还是在一个挑选剧本的阶段,陆陆续续也接了一些广 告。在电影方面,我会想试多些类型的角色。现正在学功夫和体操,可能会试试做“打女”。我觉得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很能熬的人,所以可以试试看。

L:除了做演员之外,一直有没有想过转行?如转行的话,你会选择怎样的工作?
G:当演员和唱歌是我第一份认真的工作,所以一直也没有想过要转行。如果要转的话,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做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帮别人宣传或宣传产品都可以,我可以很Hard Sell的,哈哈!

L:有些人看好你“复出”,当然有些人不看好,你对那些负面的声音有什么响应?
G:我觉得我不需要响应,就算是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之前,都有很多人看好,有很多人不看好。无论是我也好,其他艺人也好,出来的时候总有人会喜欢,也总有人会不喜欢的。我觉得最重要是做好自己要做的工作。

L:相信从现在开始你会接受很多访问,有很多人都会问一些难堪的问题,你会怎样面对?
G: 我已做足心理准备,也作了最坏的打算,预计到记者们会问一些很“难”的问题。现在的我不觉得难堪,只不过可能对方问了问题,我总要想一想怎样回答,不过有 些人一见到我在想如何回答的时间,就会觉得我想不到怎样响应,自己觉得我会觉得我难堪、辛苦,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他们的想法而已。

L:你一直比较喜欢哪一方面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给你带来怎样的满足感?
G:我比较喜欢拍电视剧,因为在拍片的时间,会跟所有工作人员,从导演、演员到茶水阿姨,都像一家人一样,很开心。那段时间很好玩,又可以NG,又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试到很多不同的做法,自由度较大,压力也没那么大。

『Lohas』钟欣桐:我已做足心理准备L:入行多年最高兴的一刻是哪时,你记得吗?
G:…… 第一次在红馆开演唱会的时候,很紧张,从来没有想过可以那么快在红馆开演唱会。还有就是出第一张唱片的时候,卖断市!当时我和Charlene都不在香 港,刚出道第一两年的时候,真的发生了很多超乎自己想象的开心,很多惊喜。很多时候都很紧张,紧张到睡不着,但都是感动的。

L:过去休息这一年的心态转变大吗?有没有很大的起伏?
G: 有……转变了很多。对很多事的看法完全改变了。我觉得是“红(上)得快,跌得快” ,我试过从最高跌进谷底,由很多人喜欢,到很多人不喜欢,这些都试过了。过去的一年我到过四川两次探访,看到很多生离死别,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其实 真的不是很大,那是自己的错误,但并不可怜,不是惨。别人可以坚强乐观,我一定要学习。

L:每个人在工作上也会遇到过不顺景的事情,你会建其它人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挑战?
G: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我建议的事未必一定适合她的,我觉得人人都应该去找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去解决问题。我觉得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跟个人的 成长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就很幸福,所以到遇到错折的时候打击会很大。而我就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所以我觉得比较容易面对挫折。

L:除了自己面对事情的力量,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外界支持是什么?
G:家人和朋友,在我身边,最亲密的就是他们。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一个人会不断转牛角尖。很多时候,他们会停止你去想一些极端的事。我觉得家人无需要特别做些什么,他们对我的包容,已经是最大的支持。

L:做艺人一定会面对很多压力,你觉得最有效的减压方式是什么?
G:以前会喜欢shopping,又会找朋友聊天,但现在反而没有Shopping,而找朋友聊天有时会愈聊愈烦,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太多意见就是更烦。现在我会在家上上网,看看碟,自己放松一下。

L:之前有说你会跟詹瑞文(香港著名演员与戏剧导师)学演戏,学得怎样?
G:跟他上了几课,是单对单的。迟些再熟习了,要学会在一班人中间如何运用,就会参与到班里面去。他教懂我平日生活不留意的事,例如,我一紧张就会忘记呼吸,说话的时候会给人很急的感觉。有很多时候,慢会比快更好。这又可以推说到,其实我是一个很焦急的人。

L:现在Twins是否暂时分开发展,这是公司的决定还是你们自己的决定?
G:我觉得这更多是市场的问题,风险太大了。我不想让Twins这个名字就这样没有了,我们都希望时机成熟的时候才继续一起。Twins其实还在的,但我希望到我做得更好的时候,我们又可以再次回到一起。

L:对感情的看法是怎样的,还是你之前在访问时所说的“很想嫁人” 吗?
G: 我确实是在访问时说过,那一刻真的很想嫁人。在那一年间,发生了很多不如意的事,事业也不如意,有很多冲击。我真的很想找一个人照顾我,帮我撑着,给我安 慰,做我的避难所,才会想到要结婚。但其实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这么早结婚,我很早便出来工作,赚钱养家。虽说我现在28岁,都算是一个适婚年龄,不过现在我 想,应该不会太早了。

L:现在的择偶条件是怎样的?
G: 孝顺……我觉得做我的男朋友应该要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袱,有很大的责任。愿意背负起这个责任的人,应该很少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真的爱我,和爱我家人,所以要慢慢找。

L:最后我们回到工作的问题上,如果这次复出的反应不理想,你会怎样?
G:我尽了力,如果大家不接受的话也没有办法,可能会转行。虽然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我觉得很难在一个长时间充满不满的地方工作,那样的话,心理会很不平衡,压力很大……

『Lohas健康时尚』 撰文 郑樱纶 摄影 Angus Chan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Lohas』钟欣桐:我已做足心理准备


Thursday, June 18, 2009

『设计』老仓库重生记

『设计』老仓库重生记 著名导演王家卫新公司的派对,在黄浦江边的The Warehouse露出神秘面目。这座原建于1930年代的旧仓库旁边,同期所建的一栋小楼正等待着被改建成精品酒店。The Warehouse的内部结构,绝对对得起它的中文意思“仓库”——这座743平方米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旧材料原汁原味的纹理,高挑的天花板仍旧保持着旧日的静谧气质。

它们的头顶,笼罩着目下最受关注的设计组合如恩设计研究室(NHDRO)的光环。这让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于旧建筑改建风向地标的话题。它们之中的多少会脱颖而出,关键又在哪里?

The Warehouse的 铜质大门比通常所见略窄,可以看到旧金属特有的色差和肌理。灰色的旧砖墙和白色的新墙各占一半,分别呈L形,似乎隔开两段时光。“在设计之前,看了不少旧 仓库改建的例子。但问题是这些仓库没有仓库的味道,失去了建筑本来的个性。”NHDRO的创始人之一郭锡恩说,“而我们要做的是,一手牵起过去,一手牵起 未来。当你进到这个空间,就好像进到一个电影场景里。”

于是,这座建筑的故事从卷宗里被挖掘出来。它曾经是码头仓库,跟旁边的小楼分分合合,有时属于不同的主人,有时又归到一体,本身宛如一个经历时代分合的家 族。它背后的故事比它的面貌更重要,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韵,堪称是它的灵魂。认识到了这一点,设计师便找到了这次改造的关键—让时间的影子走到台前。

『设计』老仓库重生记 日后担负活动场地重任的The Warehouse内 部,可以看到诸多新旧交融的痕迹。而旁边未来的精品酒店The Water House,更是充满了这种神奇的诱惑。“比如19间客房,分别模拟上世纪20-40年代不同身份的人们的房间,房里的一个小盒子里可以找到一张小纸条, 告诉你此刻是旧时代的医生、教师还是会计……”郭锡恩小心翼翼地透露道,“在看不到江景的房间里,则会有镜子,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领略纯粹的上海风情。” 加上东临黄浦江,正对老码头的位置,这两座建筑正是用自己的“旧”背景,营造出电影般新旧恍惚的梦。

因为这甫一出生就被定下的鲜明性格,它们的未来已可以想见。完全可以理解为何王家卫要将这里选为一个电影公司的开幕秀场,也不难想象日后它们所要面对的客 人是什么群落:他们不是普通的观光者,也不受传统的约束,他们敏感、富有洞察力,并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某种超越……一座老仓库,就这样顺利脱离了“仓库”概 念的桎梏,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既不用拘泥于字面意思的拘束,也不用再为新旧交战谁胜谁负而费尽思量。设计者的独辟蹊径实在堪称优秀启示。

“一座城市成熟时,便会开始寻找老的东西,就像人一样。”郭锡恩说。以此类推,那些老建筑所改成的新地标,必须以优雅老克勒的标准去裁定——外表低调平和吗?细节值得玩味吗?每多看一次,便可以发现有新的内容吗?起码要达到这些,才对得起这个“老”字吧。

『周末画报』 撰文 金淼 摄影 黄熙 唐凌洁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设计』老仓库重生记



『设计』老仓库重生记

Tuesday, June 16, 2009

『互联网』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微收费”策略

『互联网』新闻集团的“微收费”策略 “数字移民”默多克想在免费新闻横行的时代逆势而动,向网民开刀收费?其实,他只想收点“小费”,对比以前向《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订户收费100美元/ 年,这一次他提倡的是聚沙成塔的微收费模式。报纸若提价,虽然发行收入会提升,但广告收入却会下跌,网络新闻也面临同样的两难问题,收费订阅模式意味着读 者群不大,会影响广告商投放的兴趣,若平衡不好,广告的流失会完全抵消订阅带来的收入。

这“小费”怎么收,老默在今年秋天之前不会明言,只卖了个关子,说是一种复杂的微收费模式。要解决这个复杂问题,或许要寻找他山之石,这一次引人联想的正 是苹果简单的硬件+软件+服务捆绑模式,或许还有网络视频平台Hulu的影子。一个猜想是,默多克打算打造一个类似Hulu视频平台的新闻平台,免费提供 一些较浅的新闻收取广告收入,但这平台同样像iTunes,可卖深度报道予订户,或为高端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式行业资讯服务,可推想的是新闻集团正在寻找一 个或多个可放到读者手里的终端,这终端可类似苹果iPhone,也可类似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默多克正在学习苹果简单有效的模式,但他亦可能从 新闻集团有25%股权的Hulu网站得到启发,想综合双方之所长,广告、发行及服务收入一个也不放过。

当然,这只是猜想,你大可质疑,默多克的微收费生意经尚未可知。唯一可肯定的是,传统报业模式正夕阳西下,新闻集团第三财季营业利润被拖累下跌47%。与 此同时,《华尔街日报》网站的阅读插件已被iphone用户下载了36万次,网站内容可免费阅读。据悉,这位78岁的媒体大亨亲自主管一个全球团队,研究 在线内容收费的新模式。但新闻集团将不会单纯依赖于《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深度报道订阅模式,毕竟取得订阅收入的代价是日浏览量和广告收入的暴跌,它或许更 倾向于与硬件终端结合起来的“微收费”模式,目前它只声称要让非长期订户为个别文章零散付费。

默多克给出了一些暗示。他严厉指责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非报业良友,理由是“亚马逊要求从与Kindle合作的网络报纸那里获得70%的订阅收 入,同时拥有内容权”。这表明默多克认可与终端的合作,但他也不想失去对内容、价格和客户关系的控制权。确实,亚马逊开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苹果分成时也没 这么厉害。做新闻业的“苹果”并非不可能。默多克已表达了对投资电子阅读器的兴趣。当年唱片业奄奄一息时,iTunes+iPod横空出世注入新活力,现 在默多克想必也希望借鉴其模式实现报业转型,而在阅读器终端有地盘将使他免受Kindle之流的盘剥。

2007年,默多克以56亿美元收购道琼斯公司虽遭非议,但盘活这资产也并非不可能。这次收购不仅使他获得《华尔街日报》,也拥有了信息数据库 Factiva,及镶嵌内容管理部门和计费系统,为集团整合资源进入微收费模式提供了基础条件。默多克的葫芦里到底要卖啥药呢?他“过于乐观”地声称两年 内网上内容收入将弥补报纸的印刷损失。不过也许免费阅读的时代大潮中亦存在微收费“绿洲”?

『周末画报』 撰文 张古月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互联网』新闻集团的“微收费”策略


Monday, June 15, 2009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 在家整整宅了两年,捣鼓出一张名为“最后只好躺下来”的唱片,黄立行说这只是唱片宣传写的文字,和自己无关。这个小眼睛、厚嘴唇、性感得毫不客气的男人, 虽然偶尔也会躺在床上茫然发呆,但显然,他更倾向于随性而为,及时行乐,顾不上旁人面红耳赤地惊呼:他又开始耍流氓了!当天,黄立行准时赶上了第六个通 告,一边连番跳出高难度姿势拍照,一边把当道具的华夫饼干吃了个精光。

Q:关于上一张专辑,同名主打歌是关于都市人生活压力的,但起这样的名字,是故意要让人产生误会吗?
A: 没有吧,“最后只好躺下来”就是说每个人的一天结束后回到家还是会躺下来睡觉,这一辈子过完到最后也是要躺下来,这就是代表一个结束。我问过一些人,他们 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生活得很痛苦,纯粹就是为了钱,可是当他们空下来后,也并没有做什么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你习惯后,一天,一个月,一年,很快就过 十年了,到时就晚了。所以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乐趣,因为时间过得实在太快。

Q:《最后只好躺下来》的MV很有意思,这是谁的主意?
A:我和导演一起讨论出来的,导演的意思就是要用上班族的工作和生活来表现,我们想制造一个很大反差,其中最不可以思议的就是(我的角色)在办公室里被电到。我们希望不要那么现实严肃,整体感觉会比较三八一点,好玩一点。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Q:据说专辑的灵感是来自于你在家当了两年的宅男,有一半时间都耗在床上,你真是个宅男吗?
A:应该是吧。不是因为喜欢待在家里,而是因为选择比较少吧,如果有比较多的时间我就可以去做更好玩的事情,可是假如你只有一个星期五晚上,如果要在KTV和家里选择,我会选择待在家里,看一本好看的书,打个电动或者上网。

Q:宅在家里的时候通常都干吗……你怎么看待现在很盛行的“宅”文化?
A:就是因为我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所以才会创作出这样的歌曲,我也没有得到一个解答。

Q:新专辑里有首歌叫《巴别塔》,灵感就是来自于同名电影吗?
A: 不是,我没有看过那部电影,可是我知道这个《圣经》故事,是说有个骄傲的国王盖了个很高的建筑物想要超越天堂,所以神要教训他,把那些造塔的说同样语言的 人弄散了,于是国王的塔也倒了。这个故事是要教育大家不要那么骄傲,可是现在的教育就是教育大家去争第一名,去往上爬超越所有的人,不管是打球、念书还是 工作。

Q:你的歌和你本人给媒体的印象好像不太一样,生活中你是什么样的?
A:事实是我本来就比较害羞。

Q:你去过/居住过的地方里,最喜欢哪里?
A:我还是喜欢在台湾。我也喜欢上海的感觉,那里娱乐的地方比较多,白天可以逛街,晚上也有很多酒吧,气氛比较轻松,另外北京也不错,如果我要去看博物馆或者历史建筑的话。还有,我很想去看大熊猫,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去野生基地看。我想和大熊猫并排坐在一起拍照。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Q:你喜欢别人称赞你“性感”吗?
A:没有不喜欢,虽然我也会觉得有一点烦,可是我要学刘德华说的:“可是我很喜欢烦!”

Q:如果没有工作,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A: 就完全没有“安排”啦!我很讨厌有时间表,以前参加过组团的旅行,规定几点吃早餐,几点集合,几点几点几点,我会觉得有一种压力……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去旅 行也总待在酒店里,可以叫东西进来吃,想玩的话也可以自己出去转转,那样感觉比较轻松,虽然别人会说:“那你干吗要来旅行?!”

Q:接下来会有什么安排?
A:很有兴趣也有计划去拍电影。我一直在等张艺谋的电话,我喜欢他的《英雄》。

Q:如果给你选,你最想演《英雄》里谁的角色?
A:李连杰啊,黑马英雄。虽然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是个叛徒,可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去牺牲……嗯,就很像我的个性。

Q:用三个词定义你自己?
A:懒惰、邋遢……就差不多了,哈哈,还有随性吧。

『新视线』 策划/采访 jojo 摄影 梅远贵 场地 The Opposite House(瑜舍)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推荐使用有道阅读订阅,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在饭否上关注良品杂志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



『访谈』黄立行:宅男及时行乐